铭记党的历史 牢记初心使命 —--肿瘤微创联盟开展“百地百景薪火相传行”活动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按照中共北京市中关村社团第六联合委员会和中共北京市行业协会商会综合委员会的部署安排,中关村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中关村社团第六联合党委第4小组各联盟开展了“百地百景薪火相传行”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刘公馆和京华印书局,大家深刻感悟党的发展历程,深入学习百年党史,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在奋进时代征程中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党组织凝聚力和影响力,增强社会组织广大党员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走进刘公馆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241号的宅院大多以“纪晓岚故居”(即阅微草堂)而被人所熟知,然而这更是中共地下党组织秘密联络点“刘公馆”旧址。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先辈刘少白曾在纪晓岚故居第三进院居住,因此,这里又被称为“刘公馆”。在白色恐怖下,刘公馆成为建在敌人眼皮底下的中共秘密联络点,在特务眼皮底下进行革命活动,在传递党的信息和营救革命同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刘少白同志,外人眼里的一名开明绅士实则是秘密共产党员,1937年7月,经王若飞、安子文介绍,54岁的刘少白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开明绅士的身份继续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1月,兴县农民银行改为西北农民银行,刘少白出任行长,为发展抗日根据地经济、解决军需民用、巩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刘少白的共产党员身份才被公开,并当选为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刘少白对解放事业的贡献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评价。《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有一篇《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的文章,里面提到:“晋绥边区的刘少白、陕甘宁边区的李鼎铭等人,在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以后的困难时期内,曾经给我们以相当的帮助。”
怀着对刘少白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我们在缅怀中学习和传承,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用心感悟,砥砺奋进。
走进京华印书局
京华印书局建于1920年,高4层,因其外形酷似航船,因此俗称“船楼”。据资料介绍,“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成立了强学会书局。之后强学会书局把会刊《万国公报》改为《中外纪闻》,主笔梁启超不断扩充会刊内容,介绍西方国家的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探讨各国强弱的根本原因,倡导学习西方。光绪二十二年,以御史杨崇伊为首的保守派发难,上书朝廷弹劾强学会书局“植党营私”,会刊《中外纪闻》“贩卖西学”,随后强学会书局遭到清廷的封禁。此后,胡孚宸上奏朝廷,建议把强学会书局改为官办,官书局由此而来(隶属清政府的总理衙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商务印书馆将官书局的办公用具、印刷设备连同未出版的书籍以及对外的印刷业务全部买断、承接下来,并改名为京华印书局。
新文化运动兴起,社会对书籍报刊杂志的需求量也加大。为了扩大业务范围,商务印书馆在1918年动工,历时两年,建成了四层的“船楼”。现在大楼东侧的墙壁上,还能清晰看到“1920”年的字样。1967年,京华印书局与商务印书馆排版厂、中华书局排版厂合并,更名为北京第二新华印刷厂。京华印书局起名为1905年,终止于1967年。
京华印书局这座古老的“船”楼,经历了时代的风风雨雨,承载了深邃厚重的历史变迁,在波涛汹涌的风口浪尖上一路颠簸航行。如今,它又扬起风帆,挺立在时代的潮头。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学习京华印书局的历史变迁,紧紧跟随红色历史的脚步,以坚定的信念,在历史潮流中乘风破浪,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通过此次党建活动,我们更加坚定的感悟红色地标所蕴含的初心之源、奋斗之魂、责任之忠、使命之赤,助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