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系列|微创介入护理问答
“把苦、累、怨留给自己,
将乐、安、康送给病人。”
答:具有微创性、可重复性强、定位准确、疗效高、见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
答:介入治疗是一种局部治疗方法,但同时对全身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与静脉全身化疗不同,经皮动脉灌注化疗是将导管选择性的插入肿瘤的动脉内注射药物,因此,到达肿瘤的药物浓度为100%,通过肿瘤后,代谢消耗了一部分药物,其余部分经过肿瘤静脉回流进入体循环,这时相当于全身化疗时药物从静脉注入。
答:主要侵犯局部、较少远处转移的肿瘤,靶动脉主要供应肿瘤,较少供应正常组织且肿瘤供血动脉单一。药物局部组织吸收快,一次通过肿瘤时摄取多。
答:通过使瘤体缩小,降低期别,瘤细胞活力降低,播撒机会减少,远处转移减少,乃至达到根除肿瘤的最终目的。
答:不能行使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的病人;行介入治疗后,可望达到二期临床手术;肿瘤切除后的病人,进行预防性灌注化疗。
答:1. 经导管动脉内灌注化疗术:是指经导管在肿瘤供血动脉内注入化疗药物,从而使疗效提高,全身不良反应减少。
2. 经导管血管栓塞术:是将一些人工栓塞材料有控制的注入到病变的供血动脉内,使之繁盛闭塞,中断血供,以达到控制出血、治疗肿瘤的目的。
3. 动脉灌注化疗与动脉栓塞术治疗的配合,以上两种治疗手段结合起来。
07、肿瘤介入治疗主要诊疗技术包括哪几种?
答:1. seldinger 技术:经皮血管穿刺插管造影的方法。
2. 选择性和超选择性插管技术:导管插入血管后,前端选择性的或超选择性的插入供血动脉分支。
3. 球囊扩张成形术:用于扩张狭窄的血管、气管、食管、胆道、输尿管等。
4. 内支架置入术:在血管、气管、食管、胆道、输尿管等狭窄被误置入支架。
答:常用穿刺部位:
动脉有股动脉、桡动脉、肱动脉、腋动脉、颈动脉等,股动脉最常见。
静脉有股静脉、肘前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等。
答:1. 脑原发性和转移性恶性肿瘤。
2. 颌面部原发性恶性肿瘤,如鼻咽癌、舌癌、上颌窦癌、牙龈癌、甲状腺癌等。
3. 胸部恶性肿瘤,如肺癌、食管癌、乳腺癌和局部复发的乳腺癌。
4. 腹部恶性肿瘤,如肝癌、胃肠道癌、胰腺癌、肾癌、多发性腹部转移瘤。
5. 盆腔恶性肿瘤,如膀胱癌、直肠癌、卵巢癌、子宫癌和盆腔转移瘤。
6. 骨骼和软组织恶性肿瘤,如骨肉瘤、尤因瘤等,骨恶性肿瘤、骨转移瘤和各种软组织恶性肿瘤。
答:介入化疗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发热、疼痛、尿潴留、胃肠道反应、肝功能不全、骨髓抑制等,严重者出现血管狭窄闭塞、神经损伤。
11、肿瘤介入化疗的禁忌症有哪些?
答:1. 有严重出血倾向者
2. 通过适当的治疗仍难以逆转的肝、肾功能障碍者。
3. 一般身体状态差(恶液质)。
4. 碘过敏者。
12、肿瘤介入治疗术前应做什么准备?
答:1. 进行术前化验检查,如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表面抗原、肝肾功能、CT、B超等。
2. 营养支持,给于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饮食、提高抵抗能力。
3. 碘过敏试验。
4. 备皮,清洁穿刺部位。
5. 练习床上排尿、排便。
6. 术前禁食水6 ~ 8小时。
7. 术前一天保证充足的睡眠。
8.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3、肿瘤介入治疗术后为什么要卧床24小时?
答:穿刺部位加压包扎以防止穿刺部位渗血、出血,术后绝对卧床6小时,必要时穿刺部位压沙袋。穿刺侧肢体平伸6小时,观察穿刺处有无出血、渗血,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术后24小时可下地轻微活动。
若穿刺部位使用压迫器者,按照产品说明书及个体情况遵医嘱酌情缩短卧床时间。
14、介入化疗后出现尿潴留怎么办?
答:如发生尿潴留,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平静呼吸,稍用力排尿;
2.用热毛巾敷于下腹部;
3.按摩下腹部;
4.听流水声;
5.用温水冲洗会阴部;
6.必要时导尿。
15、常见食管支架置入后的并发症有哪些?
答:.常见食管支架置入后的并发症有:支架移位、支架再狭窄、出血、返流,如发现异常住院病人要告知分管医生,院外病人要及时去放支架的医院就诊。
以上内容由联盟微创介入护理专业委员会提供